当下,1元钱能做什么?一份报纸、一个馒头、一次打包费……对它的价值,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但在重庆大渡口区九宫庙街道九怡社区,坂田有一家存在20年之久的理发店。老板、店员始终都是一个人——今年69岁的游淑君。对于身体有残疾,或是上了年纪的独居老人,她一律只收取1元。布吉的顾客们都说,这是一家有人情味的店,游孃孃给大家理发,剪掉的是头发,剪不掉的是人情。原标题:六旬女理发师的一元钱理发店:剪掉的是头发,剪不掉的是人情
小店面4日上午8点,几经打听,公明晚报记者终于找到这家有人情味的店——在一条小巷中,小得连福永当地居民都叫不出名字来。小巷里有一座红色房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原是重钢托儿所所在地。现在这里一字排开5间门面,游淑君的理发店位于第一间,没有招牌,没有店名,卷帘门已有锈迹,一张几近散架的靠椅放置在卷帘门左侧。“这是‘信号灯’,如果放在外面龙华,表示今天要营业,反之亦然。”一位熟悉情况的居民主动给重庆晚报记者介绍。10分钟后,一位身着黑色针织T恤的老太,来到门前掏出钥匙。她就是游淑君,看起比69岁的年龄要年轻不少。“哐当”一声,店门打开。游淑君热情地招呼:“进来坐,就是店有点小。”说“小”不是一句客套话,真的很小,6平方米。镜子、台桌、吹风……与理发相关的物件,几乎占据店里大半位置,还有4张让顾客排队休息的方凳,剩下的地盘留给了升降椅和她理发时站的地方。“小点没得啥子,租金便宜,现在不到500元一个月,以前就100元多点。”游淑君笑呵呵地说。
老顾客熟练地打开电热水器,烧水,把毛巾消毒……游淑君有条不紊地做着准备工作。门外,已有顾客等候。转过身,游淑君发现是一个熟悉的身影。“邱孃孃,你老人家今天啷个来了哟?”游淑君赶紧招呼:“快坐,快坐。”除了记得这位顾客姓邱以外,游淑君还知道老人家今年83岁,在九宫庙住了大半辈子,前两年才和孩子一起搬到九龙坡区杨家坪。“差不多每次回大渡口,都是为了到游孃孃这里来理发。”得知重庆晚报记者正在采访游淑君,邱老太主动介绍起来。她说,每次都是自己搭乘公交车来,不想麻烦子女。在九宫庙车站下车后,穿过马路,3分钟不到,就来到阳明佳城小区旁的这条小巷。巷子还是原来的模样,对在重钢退休的邱老太来说,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和亲切。“今天还是剪短么?”“嗯。”一问一答,简洁明了。邱老太坐下后,游淑君左手拿梳,右手上的推剪在头发上熟练地游走,丝丝白发顺着她的指尖往下落。在为邱老太理发时,游淑君拿出了一把有些泛黑的木梳。“这把梳子还没舍得丢嗦?”“这个店开业时就有了,当时买成5元呢。跟了我20年,用着顺手。”重庆晚报记者这才注意到,邱老太所说的木梳,除了掉落一颗齿,骨架也已断掉,用细铁丝和木棒绑着。邱老太说,现在自己住家楼下就有好几家理发店,不嫌车程颠簸到这里来理发,就是因为游孃孃的小店里,有一种在其他理发店里感受不到的情感。游淑君的店里,除了木梳子,还有镜子、坐凳、升降椅……20年时间,都是如影随形。
报到站邱老太这边还没忙完,又有一名年轻男子来到店内。上午10点过,4个排队的顾客已坐满了方凳。“我从读书开始就在这里剪头发,游孃孃掌握得到我的头型。”35岁的顾客张先生告诉重庆晚报记者,游孃孃最开始单剪只收2元一次,现在也只收7元。张先生介绍,自己以前住在技光村,离游孃孃的理发店也就300多米。如今婚后搬到沙坪坝区小龙坎,仍不时开车回来剪头。“价格便宜是一回事,主要是请游孃孃理发,早就成了我一种习惯。”1966年,17岁的游淑君进入大渡口饮食服务公司。虽是饮食服务公司,但也提供理发服务。她便是从那年开始,入了理发这一行。到中午1点30分,游淑君服务了7位顾客。其中两位染发的顾客,包括剪短、上药水和染色,前前后后忙活2小时,每人也仅收费30元。重庆晚报记者注意到,到店里理发的顾客,以中老年人居多。用游淑君的话说就是,自己的小店相当于一个报到站,“要是几个月下来,某一个熟悉的老顾客都还没来,我就晓得多半是走(去世)了。”
一元钱重庆晚报记者还注意到,包括新工一村的梁婆婆在内,两位上了年纪的顾客,游淑君只收了1元。“岁数大了,都是70多岁的人了,又无儿无女。”游淑君说,象征性地收点钱,老人们才不会觉得丢了自尊心,也方便下次再来。“刚开始时,大人理发只要1角7分钱,小娃儿更是只要1角钱。”游淑君清楚地记得。1998年,饮食服务公司的理发店停业。公司原本给游淑君安排了其他岗位,但干了32年的老本行说丢就丢,难免有些不舍。纠结几个月后,49岁的游淑君选择退休,并在现在的位置开了店,一转眼又是20年。自己开店,价格就灵活了很多。大约在18年前,游淑君立了一个规矩,身体有残疾,或是上了年纪的独居老人,一律免费。原来,老家在长寿区的游淑君,父母去世得早,自己跟着姨妈长大。特殊的成长环境,让她深知困难人群的不易。然而,好几个熟络的顾客因为她免费后,再也没来过理发店。后经打听,才得知这些顾客感觉占了便宜,心怀愧疚。就这样,大约15年前,游淑君开始象征性地收5角钱,直至今天的1元。52年光阴,游淑君也从当年的青葱少女,变成饱经风霜的老人。理发店涨过几次价,到如今的7元。对于特殊群体,还一直坚持着1元的价格。对于那些行动不便的老顾客,游淑君在空余时还上门服务,也仅收1元。
席不散游淑君膝下两个儿子,今年分别是50岁和48岁。长子许先生告诉重庆晚报记者,母亲早已到了颐养天年的岁数,自己多次劝她不要开店了,“但她犟得很,根本不听。”最终,许先生想到一个折衷的办法:母亲继续开店,每天早中晚餐由他供应,且中午饭一定要回家吃。游淑君答应了。“几乎每天都有老顾客、老邻居从外区过来。”许先生说,母亲一边给他们理发,一边聊天谈心,感觉她活得非常充实,比每天闲在家里看电视或坐在茶馆打麻将好多了,“也算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45岁的养路工康师傅,当天上午满身尘灰地来到店内,除了7元的理发费,刮胡子的2元游淑君没有收。康师傅一直不停地道谢。54岁的周帮群,是当天上午染发的两名顾客之一。“真的是物美价廉。”靠摆摊卖稀饭包子生活的她,文化程度不高,想不出更多的赞美之词。用技工村便利店老板、经常到游淑君店里理发的梁先生的话说,也许游孃孃剪得不够时尚,不够花哨,但她的剪刀下,流淌着一股温情,这股温情就叫“人都在,席不散”。如果非要用大白话来阐释这股温情,那么下面这段重庆晚报记者与游淑君的对话,再适合不过了。——“您每天理发几个小时?”——“基本上冬天上午9点开门,其他几个季节早上8点半左右开门,一般都是下午6点关门。当然,如果店内还有客人,就得剪完了再走。”——“生活来源主要靠理发么?”——“不,我现在每个月退休工资有2800多元,老伴过世得早,我也没啥病,这些钱完全够开销了。政府政策好,以前每个月还要交税,现在都给免了。”——“有没有考虑找个帮手?”——“你看嘛,我连店头(招牌)都没得,服务对象几乎清一色老顾客。人家都是冲着我来的,要是找个人的话,别人心头会不舒服,我也不放心。”——“每个月能赚多少钱呢?”——“平均下来每个月2000多元的样子。我都这把年纪了,钱真的不是很重要了。现在大家都住高楼大厦,可能很难体会到以前那份邻里感情,这种感情,是无法用钱来衡量的。”
本文地址:http://www.szxcq189.com/sznews/3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