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惊现200年来最令人激动“翼龙伊甸园”新疆发现翼龙化石

  经过十多年的野外考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员汪筱林领导的新疆哈密科考队对外宣布:他们发现了“翼龙伊甸园”。科考人员在新疆哈密戈壁中发现并抢救性采集了一件超过200枚翼龙蛋、胚胎和骨骼化石三位一体保存的重要标本。

新疆首次发现三维保存翼龙蛋及大量翼龙化石(图)

  哈密翼龙复原图。赵闯/绘

  新疆哈密发现的三维立体保存的翼龙蛋。汪筱林摄

  中新网北京6月6日电(记者梁自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汪筱林研究员领衔的新疆哈密科考队,通过近10年野外考察,在哈密地区发现一新的白垩纪翼龙动物群。这一翼龙化石分布区不但是世界上已知最大和最富集的翼龙化石产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处三维保存的翼龙蛋和雌、雄个体共生的翼龙化石遗址。

  汪筱林和巴西国家博物馆亚力山大·凯尔纳(AlexanderKellner)等古生物学家组成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对这一重大发现的研究成果,北京时间6日获国际知名期刊《现代生物学》在线出版及其印刷版上以封面文章予以报道。国际古生物学界对这一发现和研究给予高度评价。其中两位论文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这是翼龙研究200年来最令人激动的发现之一”,具有巨大的科研价值。

  这一新发现的翼龙被命名为“天山哈密翼龙”,以纪念化石发现地及天山2013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汪筱林团队通过详细研究哈密发现的约40个同一属种的雌、雄翼龙个体和它们的5枚蛋化石,在翼龙的性双型、个体发育、翼龙蛋及其蛋壳显微结构、生殖和生态习性等方面都取得重要进展。

  汪筱林介绍说,哈密翼龙化石埋藏在早白垩世的湖泊风暴沉积中,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现完整的化石骨架,但发现大量完整的头骨和下颌,而每一块分散保存的头后骨骼都保存完整,没有被搬运破坏的痕迹,代表了距今一亿多年前湖泊中的突发性大型风暴导致生活在湖边和翱翔于天空中的翼龙遭到毁灭性灾难事件而集群死亡,并和它们产在湖岸潮湿的沙滩软泥中的蛋快速埋藏在一起。哈密翼龙化石的数量巨大,但属种单一、多样性很低,目前在这一翼龙居群中仅发现同一属种的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成年和幼年的雌、雄个体以及它们的蛋。

  哈密翼龙最大的特征是它们头骨上发育明显的头饰——前上颌骨脊。哈密翼龙头骨发育的不同大小、不同形状和不同厚薄的头饰是鉴别雌、雄个体的标志。在发现的数十个代表不同发育阶段的哈密翼龙的头骨中,毫无例外的都发育头饰。这些头饰从头骨的前部开始向后延伸形成一个头骨脊,有两类明显的形态特征:一类头骨脊较大,出现的位置相对靠前,始于第5或第6枚牙齿处并一直延伸到头骨后部,脊的前缘强烈向前向上弯曲;另一类头骨脊较小,出现的位置也相对靠后,始于第6或第7枚牙齿并一直向后延伸,脊的前缘后倾而没有明显的向前弯曲现象。这两种头饰的形态代表了翼龙的性双型,即脊较大的为雄性,较小的为雌性,具有性展示的功能。

本文地址:http://www.szxcq189.com/xcqzs/2668.html

联系电话
在线咨询
手机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