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_白石白石洲造富房东:40万成本5000万市值,耕楼浮盈124倍

一片旧楼倒下去,一群富翁站起来。 深圳最大的旧改项目白石洲旧改(又称沙河五村旧改,沙河五村是指新塘村、上白石村、下白石村、塘头村以及白石洲村)的初步补偿方案显示,货币补偿的标准是2.8万元/平方米。而实际上,在旧改预期的加持下,白石洲的小产权房交易市价已达4.2万元/平方米。 家华是新塘村村民,在白石洲拥有1栋超过1000平方米的出租屋,以4.2万的市场单价计算,对应的价值将近5000万元。而在2001年时,这栋出租屋的建造成本约为40万元,即使撇除这些年赚取的租金不计算,浮盈也高达124倍。 如能顺利开拆,在深圳岗厦村、蔡屋围、大冲、广州猎德村和杨箕村等城中村的上演过的财富神话,将同样降临在白石洲村民/业主身上。 拆迁户的出身引无数都市奋斗者竞折腰。这种“好命”若用反鸡汤话术来形容,伤害值等于,当你在思考怎样才能不输在起跑线上时,有的人已经到达终点了;当你上下求索如何一天天建成自己的罗马时,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了。 尽管不劳而获靠土地暴富,与努力工作创造财富的主流价值观有所偏离,但无人能否认拆迁获利的正当性——是时代赋予的运气,城市化发展而成就的土地及房产增值,投射到小老百姓身上。 财富之外,推土机将碾过旧日家园。开发商负责把低矮密集的握手楼建成高大挺拔的商品房,但新的生活方式、精神家园需要村民自建。城乡二元化结构深层次的打破,不止物理上的藩篱。 拆赔前夕卖掉一层出租屋 今年3月底,农克庆把白石洲的一部分房子卖了。深圳最知名的城中村白石洲旧改在即,但他不想等了。 农克庆不是村民,是外地人。他的父亲在上世纪90年代,与白石洲片区内的塘头村村民合资建房,建成后分得一层。一层又分为数间,出租出去。后来,农克庆母亲又在白石洲买下其他房产,“那个年代小产权房交易是件很平常的事。” 第一财经采访期间,多名白石洲出租屋业主提起上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白石洲建设的粗放。 “那时候村里的人都没钱搞建设,很多在’大逃港’期间跑到香港去后来变成港籍的村里人也回来盖房子,甚至还有很多别的省份的外地人,你出钱,我出地,建好的房子就拿来分,或者卖出去一部分,什么形式都有。”熟悉村史的70后白石洲人曾镇回忆,农场出身的白石洲有较为沉重的发展历程。 家华也有相近的表述。“我妈当年盖房子,都不敢盖太多,怕没人租,当时白石洲还很荒凉,我家最后只盖了1栋一共1000多平,现在想想都后悔。”家华邻居家的出租屋有2000多平,而他的亲叔叔有三栋。 在曾镇看来,白石洲的发展同样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幻。“以前白石洲南区京基百纳广场是一片海,而北区的江南百货所在地原是个小水塘。” 家华回忆,“我上小学的时候,大概是2000年出头的一段,白石洲到处都在盖新的房子,地上都是建筑材料的碎渣、瓷片。” 白石洲的建设与深圳城中村的发展脉络大致相同。在深圳从事城市规划工作的一名研究人士指出,深圳城中村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是城中村出租屋建设的萌芽阶段;90年代至2004年是疯狂建设年代;而2004年后政府查违,城中村建设基本定容。
在线咨询
联系电话
返回顶部